李志军,男,工学博士,博士后,教授,陕西省力学学会理事,中国力学学会高级会员,中国自动化学会会员,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访问学者,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项目评审专家,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评审专家,陕西省、黑龙江省、江西省等多个省市科技项目和科技奖评审专家,第八届中国国际“互联网+”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评审专家,“土木工程毁伤测试与分析”陕西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副主任,西安工业大学学报编委。建筑工程学院实验中心主任,工程力学系和实验中心联合教工党支部书记,2014年西安工业大学青年英才,2017年西安工业大学后备拔尖人才,2021年西安工业大学优秀教师,2022年西安工业大学优秀党务工作者。
一、坚持思想铸魂,全面提升师德师风水平
作为一个高校教工党支部书记,在校党委和院党委的领导下,在党建工作中积极探索,不断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亲和力,构建“党建引领,业务融合,形式创新”的党建工作新体系。同时,初步形成以机制为引领,以品牌做宣传,以“四有好老师”为要求,以宽口径、厚基础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为需求,打造“基础力学课程教与学,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”党建品牌。先后带领工程力学系和实验中心党支部分别与就业处党支部、学生土木第三党支部结对共建,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,巩固学生正确的意识形态,通过宣讲、座谈交流、支部书记讲党课、志愿者服务等活动,广泛宣传身边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人物、典型事迹,有效防止各类错误思想文化侵蚀,教育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、人生观、价值观。
始终按照“四有好老师”“四个引路人”“四个相统一”的要求,加强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,发挥课程育人的优势,把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到教学体系中,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,通过课程思政的精心设计,打造基础力学课程思政示范课,在专业知识的传授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,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、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,把立德树人内化到课堂各方面、教学各环节,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、政治觉悟、道德品质、文化素养。2020年带领支部获评“西安工业大学先进教工党支部”,2022年带领支部获评“西安工业大学党建工作样板支部”创建项目,2022年获批西安工业大学“双带头人”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建设项目,2023年带领支部获评“陕西省第四批党建工作样板支部”创建项目。
创建“仙工力学友约”微信公众号党建、教学育人平台1个,利用该平台宣传党建工作和力学知识,充分利用外部媒体,弘扬主旋律,传播正能量,传递新知识,培养学生创新能力。目前已设立“科学家的故事”、“力学筑梦中国”、“力学竞赛真题讲解”、“师生座谈系列活动”等栏目。自2022年12月平台建设以来,累计发布33期推文,点击量3400余次。
二、突出课堂育德,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
(一)融合思政元素,探索一流课程思政教学方法
主要承担本科生“材料力学”和“工程力学”课程,研究生“工程结构抗震学”课程的教学工作。始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,根据课程性质,结合本校专业和学生特征,深挖思政元素,探索课程与思政元素有机融合的方法路径,形成并实践了工程力学“讲-引-融”课程思政教学模式,将立德树人融入到专业教育中,建成省级一流课程《工程力学》,获西安工业大学优秀课程思政案例三等奖1项,获批西安工业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重点课题“工程教育认证下人民兵工精神融入基础力学课程思政研究”,校级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课《工程结构抗震学》建设项目,保证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的充分性,提升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的效果。
针对传统基础力学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,以“传授知识、立德树人”的思想为先导、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,不断改革教学方法、更新教学手段,对课程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研究,以满足全方位人才培养需求,实现专业、道德等全方位育人。同时,坚持“以学生为中心,深入研究学生个体差异,找准切入点,并融合科学计算相关技术作为有效教学方案,进行基础力学类课程的差异化教学改革及实践研究。先后主持校级本科教改重点项目“工程教育认证下基于OBE的力学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-以土木、机械类一流专业为例”、主持完成研究生教改项目“工程结构抗震学精品教材编写”,同时参与多项本科和研究生教改项目。主编普通高校规划教材《建筑结构抗震设计》,研究生讲义《工程结构抗震学》,参编《理论力学》、《非线性振动》等本科及研究生教材,获批西安工业大学重点教材建设项目1项。
(二)以赛促学,注重学生基础力学创新实践能力培养
结合学校办学定位,根据西安工业大学开展力学相关学科竞赛的实际,以力学课程作为载体,借助相关学科竞赛实践平台,将工程素养、力学建模和创新思维融入课堂,逐步形成了“以赛促学”教学模式,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、满足对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。积极带领和指导学生参加实践类活动,主要包括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等项目。2022年11月开始,经过积极组织、选拔、辅导等环节,带领我校42名学生参加了2023年5月21日举办的第十四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,参赛人数创我校历史新高,获国家级优秀奖4项,省级 二、三等奖共计8项,取得我校2008年首次参赛以来国赛个人赛的历史最好成绩,李志军、李雪华和张文荣三位教师获省级赛区优秀指导教师。通过学科竞赛等实践活动,极大地鼓舞了学生的学习兴趣,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,通过理论教学及竞赛等实践活动的相结合,促进了教学与科研、工程和社会应用实践的结合,为更好地培养优秀人才提供了可行的教学方法。
三、坚守学术道德底线,潜心钻研,努力工作
(一)针对国家战略需求,认真开展科学研究工作
近年来针对国家重大战略需要,积极调整研究方向,主要从事结构振动控制及健康监测,计算结构动力学,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等方面的研究工作。先后主持陕西省重点研发项目3项,国家留学基金委西部地区人才培养项目1项,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项目2项;并参与多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。以结构负责人身份参与“旺景国际广场”、“曲江诸子阶”、“中铁缤纷新城”等高层建筑项目的结构设计工作。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,SCI、EI收录20余篇,论文先后发表在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(中科院top期刊,影响因子8.0)、The Structural Design of Tall and Special Buildings(他引100余次)、太阳能学报、工程力学、振动与冲击等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。先后出版学术专著《结构弱抖振滑模控制理论及应用》(国防工业出版社)、《土木工程结构鲁棒控制理论及应用》(科学出版社);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项,已授权2项。获2019年西安工业大学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;Computer-aided civil and infrastructure engineering, Smart structures and systems, Nonlinear analysis: modelling and control,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和会议审稿人。
(二)注重学生科学素养能力培养,提高人才培养质量
关心硕士研究生的学习、生活,定期与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和科学研究交流活动,学生的学术思维和科学素养能力不断提升,硕士研究生魏同和张猛的学位论文分别被评为2019年和2020年度校级优秀硕士论文。
积极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,先后提供了多个用人单位招聘信息并积极推进双方的有效对接,有力地配合了学院的保就业工作。董彬、汤若辰、陈雅琳、卫科旭等研究生先后就职于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、咸阳市文旅局、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、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、中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、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、新时代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等企事业单位,用人单位普遍反映职业素养好、业务能力强、留得住,并已成为技术、管理骨干。
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。今后的工作中,本人将更好地担当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,更好地把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结合起来,做到以德立身、以德立学、以德施教,为学校事业发展贡献自己更大的力量。